【实用】语文教案模板9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9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 篇1教学目标:
①:认识11个生字,学习、积累、运用学过的词语。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③:在品读中感悟小雨点的了不起之处。初步懂得要善于观察,发现别人的长处,并能正确地看待自己的道理。
教学重点:
1、认识11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小雨点的“了不起”。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歌曲《小雨沙沙》、卡片
学生:观察下小雨时的情景。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课前交流
分别出示四个谜语(太阳、月亮、彩虹、小雨点),说游戏规则。
猜谜语。
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会倾听的习惯。
二、导入新课
板书课
同小雨点打招呼。
用富有童趣的导入创设情景。
三、学习课文
1、听录音,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放课文录音
看大屏幕上美丽的画面,认真听录音朗读。
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培养学生一定的语感,让倾听的意识进一步加强。
2、自读课文,自主学习文中生字,自主解决老师提出的两个问题。
(师巡回指导,在学生读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握笔姿势、坐姿、读姿等;师听个别学生读后,并用表情、动作等随时对学生进行鼓励。)
自读课文,用铅笔轻轻标注出生字,并多读几遍。思考:小雨点的心情有什么变化,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①初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②培养学生边读边思及其它良好的学习习惯。
3、检查学生自主认字效果。
开火车认读生字
指导学生认读生字字,字。
认读生字
寓教于游戏中,让枯燥乏味的识字任务变为好玩的游戏活动,使学生学起来兴趣盎然。
4、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中小雨点的情绪变化。
①出示问题:小雨点的心情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发生变化?
②反馈检查。(适时板书)
①回答问题。
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感知课文,学会与人合作探究,进一步理解文章内容。
5、完成二、三段的学习(二段重点指导)
①指导学生看插图
②指导学生画、读两只青蛙的话
③指导学生多种形式读、评。
①看插图
②用不同的线画出两只青蛙的话
③指名试读,评价④
师范读生评价
⑤生小声试读
⑥指名读,师生评议
5.重点指导学生读好一只青蛙的话,感悟小雨点的了不起之处。
①培养学生观察、感悟能力,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小青蛙的细心和小雨点的了不起。
②学会评价他人。
③学习朗读方法。
6.学生自读另一只青蛙的话。
对学生进行另一只青蛙话的朗读指导。
①小声读,在需重读的词下面加着重号;
②指名试读,生评价;
③指名试读,师生评价。
初步培养学生迁移的学习能力,进一步学会评价
7.分角色读两只青蛙的对话。
指导朗读,评价。
男、女生轮读两只青蛙的话。
男、女生轮读两只青蛙的话。
四、拓展延伸
①(出示课件)引导学生注意看、用心记、大胆夸
②(出示课件)课中操,随小雨点一起唱《小雨沙沙》
③(出示课文《小雨沙沙》。)与学生一起朗诵表演课文内容。
①看图片、谈看法,用自己的话夸小雨点;
②唱《小雨沙沙》;
③与老师一起朗诵表演课文内容。
适时调整课堂气氛,发挥学生的想像空间,让学生学用结合,进一步发展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五、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课文内容。
学生说说本节课的收获。
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渗透大课堂语文观。
六、作业超市
(读读背背、写写画画、唱唱玩玩、查查找找)
(出示作业超市的内容)
看要求,选出自己最喜欢的去做。
语文教案 篇2教学目标:识记生字,会读课文。
(一)、谈话导课:
1、卡片出示“话”字:同学们认识这个字吗?你能用这个字组词吗?能够用数量词跟它组词吗?
2、我们听别人说话时,听一句好呢?还是听半句好?
3、今天,老师要带同学们去认识一个听话只喜欢听半句的小朋友,大家有兴趣吗?
板书:只听半句,学习生字“听”。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指导写:无、半、及、句。
1、学生借助拼音自由拼读课文,边读边标出小节。
2、同桌按小节互读互听,互相提示并帮助纠正读错的字音。
(目的:用读书的方法检查学生对小节的概念是否理解正确,培养学生互相听读、互相纠错的能力。)
3、反馈:
(1)帮助同桌纠正了哪个字的读音,能够带领大家读一遍吗?
(2)能够在课文中找出有这个字的`句子并带大家读一遍吗?
(3)你是怎么记住这个字的?应该怎样写呢?
(4)检查全部生字的认读情况:
A、读生字卡片,读一个拿一个。
B、小游戏:生字宝宝很淘气,趁同学们不注意又逃回了课文里,同学们在课文里捉住他们,有信心吗?
C、展示检查学生勾画生字情况。
D、再读生字卡片,读一个收一个。
(目的:用汇报的方式反馈学生自读时的识字效果,充分唤起学生的生活积累,主动地识字,把识字过程真正落到实处。)
(三)、细读课文,读准确,读通顺,有一定语气(会读)。
1、自由练读课文,一小节一小节地读,读好一节再读下一节。
2、四人小组合作练读课文:1选择自己喜欢的、或者是最有把握读好的小节读,互相提示、纠正,要读准确、流利。
3、面向全班检查练读情况:指名让学生读自己喜欢的小节,在学生读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情况有意指导学生读好课文。(按课文的先后顺序逐一完成)。
……此处隐藏9243个字……也就是,人类为什么要向沙漠进军?怎样向沙漠进军?
(二)第一部分由四个段落组成。这四个段落又可以划分为几个层次呢?
1、2、3自然段是一个层次,第4个自然段是一个层次。这样划分的依据是什么呢?
沙漠对人类危害的后果及其危害的方式。
(三)1、2、3段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
第1段是“总说”,指出“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然后,分别举出国外(地中海沿岸)、国内(陕西榆林地区)典型的例子,来证实这个自然敌人的危害。
(四)根据人类对沙漠的认识与改造是逐步深入的,第二部分又应该怎样划分呢?
划分为抵御与进攻。第7自然段的作用是什么呢?
过渡作用。从“防御风沙袭击,固定沙丘阵地”,采取守势到采取攻势。
(五)5、6两段都是写“抵御”的,为什么分为两段?
一段写抵御风沙袭击,一段写抵御沙丘进攻。
“袭击”与“进攻”有什么不同?
“袭击”是偷偷地打击,就是指上面的“游击战”;“进攻”是明目张胆地进攻,就是指上面的“阵地战”。
(六)从第8段到第12段(第11、12段也可以理解为对风和对日光的利用)都是写“攻势”,寻找它们互相间关系似乎比较难。如果一分为二的话,怎么分法呢?
改造沙漠最主要的武器是水。第8段写在我国广大沙漠地区尽管地面上缺少水,地下还是有水的,这就具备了相当有利的条件,说明是“可能”的。9至12段以实例说明这“可能”已经变成了“现实”。
(七)9至12这四段,还能够一分为二吗?
9、10两段写征服沙漠,11、12两段写利用沙漠。
既然9、10两段都是写对沙漠的征服,为什么不合为一段呢?
合为一段当然可以。分为两段的理由是一段写对农田的“保护”,一段写对交通线路的“防护”。
先写对交通线路的“防护”,再写对农田的“保护”,行吗?
不行,征服沙漠的作用首先在于保护农田,开辟绿洲。
11、12两段写利用沙漠。各写了什么?
11段写利用沙漠地区“风力”,12段写利用沙漠地区“日照”。
这两段次序可以调换吗?
不可以调换的,因为利用沙漠地区风力,我们已经做了许多工作;而利用沙漠地区日照,还只是远景。
(八)结尾一段总结全文,“从上面介绍的一些情况”,就是指沙漠对人类危害的情况以及人类对沙漠改造的情况,整篇文章紧紧抓住沙漠这一事物的特征说明,结构严谨,条理分明。
(九)请一位学生看着黑板上的板书,把全文内容有重点、有条理地复述一遍。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分析本文准确的语言。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 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分析了《向沙漠进军》一文的本质、特征和规律性等等,也分析了结构层次,知道这篇课文主要写了沙漠对人类的各种危害以及人类对沙漠的改造。这节课我们要研究的就是语言的准确性。
二 新课内容——分析语言。
(一)文章题目是《向沙漠进军》,进军,就是比作为军事上一场战斗。文章选用了哪些动词表示这场战斗的激烈、你死我活的呢?
先请同学们仔细阅读第一部分,找出沙漠对人类侵犯的动词:
并吞、侵占、侵入、袭击、进攻、肆虐、打死、摧毁、埋葬、逞强施威。
再请同学们仔细阅读第二部分,找出人类向沙漠进军的动词:
抵御、防御、固定、收复、保护、防护、开辟、征服。
(二)语言准确性不但表现在中心词上,还表现在对中心词的限制上。由教师读第一部分四个段落。在读的时候有意识地漏掉一些词、句,请同学们在听教师读时,注意把漏掉的地方作好记号,然后研究漏掉了一些词、句会给说明带来什么影响。
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有史以来,人类就同沙漠不断地斗争。但是从古代的传说和史书的记载看来,过去人类没有能征服沙漠,住人的地区反而为沙漠所并吞。
地中海沿岸被称为西方文明的摇篮。古代埃及、巴比伦和希腊的文明都是在这里产生和发达起来的。但是两三千年来,这个区域不断受到风沙的侵占,逐渐变成荒漠了。
我国陕西榆林地区,雨量充沛,在明末清初的时候是个天然草原区,没有风沙。到了清朝乾隆年间,陕西和山西北部的人移居到榆林以北关外去开垦。当时的政府根本不关心农业生产事业,生产技术又不高,垦荒伐木,致使原来的草地露出了泥土,日晒风吹,尘沙就到处飞扬。由于长城外的风沙侵入,榆林城也受袭击,到解放以前,榆林地区关外都变成沙漠了。
沙漠逞强施威,所用的武器是风和沙。风沙的进攻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可以称为“游击战”。狂风一起,沙粒随风飞扬,风愈大,沙的打击力愈强。春天四五月间禾苗刚出土,正是狂风肆虐的时候,大风沙袭击,可以把幼苗打死,甚至连根拔起。沿长城一带风沙大的'地区,农民常常要补种才能有收获。一种可以称为“阵地战”,就是风推动沙丘,缓缓前进。沙丘的高度一般从几米到几十米,也有高达一百米以上的。沙丘的前进并不是整体移动的。当风速达到每秒五米以上的时候,沙丘迎风面的沙粒就成批地随风移动,从沙丘的底部移到顶部,过了顶部,由于风速减弱,就在背风面的坡上落下。所以部份沙粒的移动速度虽然相当快,每天可以移动几米到几十米,可是整个沙丘波浪式地前进,移动速度并不快,每年不过五米到十米。几个沙丘常常联在一起,成为沙丘链。沙丘的移动虽然慢,可是所到之处,森林被摧毁,田园被埋葬,城郭变成丘墟。
引导学生一一研究上面漏掉了“若干”、“有些部分”、“还”、“多少”、“许多”、“三十公里”、“一次”、“全部”、“点”、“全”等限制词语对准确说明的影响。
1、2、3自然段漏掉了一些必要的限制词语,话说过了头;而第4自然段漏掉了一些必要的限制词语,话又说得不够份量。过头与不够,都不能准确说明事物的特征。
(三)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不但表现在限制上,还表现在整句的判断上。譬如说,“抵御风沙袭击的方法是培植防护林”。那防护林是什么呢?请同学仔细把防护林一段钻研一遍,然后用完整的句子回答。
防护林是并行排列,两列之间的距离不超过林木高度二十倍的林带。(从培植方法上讲)
防护林是为了减少风的力量而培植的林带。(从培植作用上讲)
防护林是抵御风沙袭击而培植的林带。(从培植目的上讲)
“抵御沙丘进攻的方法是植树种草。”在沙丘上植树种草怎么会成活呢?那我们就要研究湿沙层是什么。请同学仔细把植树种草一段钻研一遍,然后用完整的句子回答。
湿沙层是沙丘在四十厘米的深处,水分含量达到百分之二以上的沙层。
“征服沙漠的最主要的武器是水。”那沙漠中到底有没有水呢?一想到水,人们容易想到滚滚的黄河、滔滔的长江。沙漠地面上缺水,地下有没有水呢?请同学仔细把地下水一段钻研一遍,然后用完整句子回答地下水是什么。
地下水是沙漠中地面上的降雨与径流渗入到土壤岩隙中的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