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

时间:2024-01-31 20:23:16
【精选】科学教案集合10篇

【精选】科学教案集合10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科学教案10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乐意探索各种盖子,大胆表述自己的发现,体验探索的快乐。(情感目标)

2、初步了解盖子的作用,发现有螺纹与没有螺纹盖子其中的秘密。(认知目标)

3、尝试用拧、按等方法操作各种瓶盖,发现盖子在生活中的运用以及给我们带来的便利。(技能、认知目标)

活动准备

提供各种盖子与瓶子

媒体演示PPT

活动过程

一、 创设情景,大胆表述

(一)、玩玩说说

(二)、比比说说

小结

小朋友的.眼睛真亮,能发现这么多盖子的不同之处。我们为自己的发现鼓鼓掌。

演示比较,了解盖子的作用

(一)、问题情景,引发思考

(二)、演示比较,了解作用

小结

有了盖子,瓶子、盒子里的物品就不会不会弄脏,比较卫生;也不会挤出来,携带起来也比较方便;而且还可以防潮,保持里面食品的新鲜与原来的味道。

幼儿操作,发现盖子的秘密

(一)、幼儿操作

(二)、幼儿表述

(三)、发现盖子的秘密

1、发现“拧”的盖子有螺纹

2、 发现“按”的盖子没有螺纹

3、 发现既可“拧”又可“按”的盖子

4、 再次操作再次体验

四、媒体演示,生活延伸

设计意图

在生活中幼儿在购买食品、用品等,都会遇到各种盖子,这个盖子怎么使用?为什么要这样设计都有其中的奥秘所在。因此我通过有趣的盖子这一科学活动,让幼儿在玩玩说说中,发现盖子的不同之处,以及盖子的作用。并让他们通过拧、按等动作,发现盖子之所以这样设计的目的所在。并通过媒体的演示,让幼儿进一步的发现,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这么多有趣的盖子,他们的存在给我们生活带来了许多的方便,从而激发幼儿进一步的探索与观察,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

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滚动各种物体,探究能滚动的物体的形状特征。

2.尝试用不同方法把不能滚动的物体变得能滚动。

活动准备

1.玩具城(能滚动和不能滚动的玩具或物品若干)。

2.贴有能滚动或不能滚动标识的大筐各一个。

3.以小组为单位,给每组提供操作材料,进行不能滚动变滚动的尝试。

4.幻灯片。

5.笔、纸、双面胶、柜子、幼儿使用的桌子若干。

活动过程

一:幼儿玩玩具,引出"滚动"。

师:今天我给你们带来了小礼物,希望小朋友能喜欢。(把玩具事先放在幼儿的椅子下面)

师:请把小椅子下的礼物拿出来,玩一玩!(幼儿玩玩具)。

师:刚才你们的玩具是怎么玩的?(幼儿回答,引导幼儿说出"滚动"。 幼:皮球可以拍。师:皮球除了可以拍还可以怎么玩呢?幼:还可以滚?师:你们手中的玩具哪些也是可以滚动的`?)

二、围绕"滚动和物体形状的关系"讨论交流。

师:你们发现了吗?这些能够滚动的物体它的形状有什么特点?(幼儿回答)

总结:原来这些能够滚动的物体它的形状都有圆形的一面所以能够滚动。

三、幼儿设计标志

1、幼儿想象用什么标志表示"滚动"和"不滚动",为下个环节铺垫。

师:其他的礼物就是不能滚动的。现在请小朋友帮老师设计标志,你们觉得"滚动"标志应该怎么来表示呢?(幼儿想象,说出好的标志马上采用其想法,并画下来。)

师:"不会滚动"的标志又应该怎么表示?(幼儿想象,教师画下来。)

四、幼儿送玩具回家

1、送礼物回家

师:礼物要回家喽!请小朋友将能够滚动的礼物送到贴有滚动标识的筐子里,不能滚动的礼物送到贴有不能滚动标识的筐里。(教师检查幼儿是否送错,幼儿自己纠正。如:我觉得这件礼物有疑问?)

五、尝试让不能滚动的物体变得能滚动

1.明确任务(每组分别提供报纸、硬纸、橡皮泥、气球、两个半圆,可以滚动的器皿,双面胶也带去)。

师:刚才我们说到,滚动的物体都有圆形的一面,徐老师还提供了一些物品,我们看看它们能不能滚动?(幼儿回答:不能)

师:今天我们就要挑战这个任务,把这些不能滚动的物体变得能滚动,请小朋友走到自己的座位进行尝试,成功了举手告诉我哦。

2、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滚动尝试

总结:小朋友们都想出了好办法,你们真棒!现在让我们一起看看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也运用了滚动。

六:结束:滚动乐园

出示幻灯片

师:哇,原来我们生活中也有很多地方运用到了滚动,现在让我们回自己教室去找找,教室里有哪些物体也能滚动吧!

科学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会观察比较与描述陶瓷与玻璃的相同与不同。

(2)会观察比较与描述陶和瓷的相同与不同,如硬度不同,表面光滑程度不同,颗粒的粗细不同等。

2.知识与技能:

(1)认识玻璃和陶瓷特点的相同点,如不会生锈、腐烂,不容易深化,容易清洗,都容易被打碎等。它们的不同点是玻璃可再生,而陶瓷不可再生等。

(2)了解玻璃与陶瓷的用途。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制造陶瓷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项伟大发明创造。

(2)体会到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陶瓷的应用还相当普遍。

二.教学准备;

1.学生自带一些玻璃、陶瓷用品,变色眼镜玻璃片、陶片、瓷片、放大镜、简易显微镜等。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检查学生带来的物品。

2.复习引入。

(二)自主学习:

1.让学生说说自己带来的物品是什么做的,干什么用的。

(1)学生汇报。哪些物品是用玻璃做的,哪些物品是用陶瓷做的。在些什么用途?

(2)师生小结。

2.研究玻璃和陶瓷。

(1)用放大镜观察、铅笔敲、互相刻划以及其他工具,研究比较玻璃和陶瓷的不同点与相同点。还可以用到其他的方法。

(2)学生研究后汇报。

(3)教师演示用其它的方法比较玻璃和陶瓷的不同点和相同点。< ……此处隐藏5308个字……就在这种工具的下面画个1,每组的每个小朋友都要记录。”(各组统计)

师:“现在请每组派一名代表,把你们的统计结果说一说。”

2、交流新发现

(1)交流工具的恰当使用方法

师:“请大家说一说你发现哪种工具怎样使用容易成功?”

(2)交流砸核桃的适合部位

师:“砸核桃的哪个地方容易成功呢?”

(3)交流使用工具的力量

师:“我们要怎样砸容易砸开核桃?”

四、激励与创造

欣赏成型的艺术作品,激发幼儿用核桃壳创造的欲望。(在收集核桃壳的同时整理活动室)

师:“核桃肉可以吃,核桃壳能干什么呢?小朋友快来看一看吧!”(展示核桃壳制作的作品)

师:“我们回去后,也用核桃壳做一些漂亮的作品,好吗?现在让我们一起把活动室整理干净吧!”

探索求知:信息是如何传递的

1、 活动目标:

1)幼儿能够积极的从不同途径、用不同的方法收集传递信息,

2)幼儿在活动中了解信息传递的不同渠道,学习使用不同的信息工具。

2、 活动准备:幼儿通过查询、采访等方式了解相关知识。

3、 活动过程:

1) 交流:我所知道的信息传递的方式。可启发幼儿从物体发信号、用声音发信号、用文字发信号等几个方面考虑。如:通过手势、旗语、烟火等物体发信号;通过吹号、打铃、敲鼓、广播电话等声音发信号;用信鸽捎带、邮局传递、发传真、发电子邮件等多种文字形式发信号。

2) 教师配图讲述有关人们传递信息的故事。如:古时候长城的烽火台上燃烟火传递敌情;抗日战争时期,用放倒消息树的办法报告敌人的去向等。

3) 讨论:现在人们怎样传递信息?引导幼儿了解常用的通讯工具。

4) 组织幼儿玩通讯游戏传电话:教师将幼儿分为两组,分别向每组的第一个人说一句悄悄话,开始后,再一个一个的往后传,各组最后一个报告电话内容,传的又快又准的一组为胜。

4、 活动延伸:

1) 组织幼儿自己操作电脑。

2) 在活动区内提供半成品材料,学习制作这些通讯工具,为幼儿开展角色游戏提供道具。

科学教案 篇9

学生分析:对模拟声音活动感兴趣。

教学目标:

1、能够利用感官发现周围各种声音。

2、能比较形象地模拟周围一些物体发出的声音。

3、能用科学的方式描述自己找到的声音。

4、能提出一个以上自己想要研究的有关声音的问题。

教学重点:能够利用感官发现并模拟周围的声音,并提出问题。

  教学难点:能提出一个以上自己想要研究的有关声音的.问题。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师:老师先提个问题,别紧张,很简单。平时在学校里,你是怎么知道什么时候该上课,什么时候该下课的呢?(生:听铃声)

师:好。你听(师跺脚),这是——(跺脚的声音)。

再听(师拍手)你听到了什么?(拍手的声音)其实我们生活中的声音绝不止这几种。有一位学者就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的确,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声音,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倾听声音。(板书课题:倾听声音)

二、 猜声音。看谁听得清,猜得准。

播放课件:

1、播放第一种声音,指名猜。

2、播放第二种声音,指名猜。

3、播放第三种声音,指名猜。

4、后两个一起播放,看谁都能猜出来。

同学们猜的都很正确,可见同学们平时都很用心地倾听声音。

三、 寻找声音

科学教案 篇10

毫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 在经历测量的过程中感受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明确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2、 在操作中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3、 培养创新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连接网络、一盒自动铅笔的笔芯;学生每人直尺一把、一角硬币一个(或一张卡)

参考课件:xx

教学过程:

一、感受毫米产生的过程

1、用手比划:1米 1厘米 10厘米

2、小组比赛,估计数学课本的长、宽、厚。(记录估计值→反馈估计值→“怎样验证?”)

3、分组测量,验证估计结果。(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测量值→全班交流)

4、评议学生记录方法,引出“当测量长度不是整厘米数时可以用毫米表示。”

二、认识“毫米”与“厘米”的关系

1、“毫米”是个多大的长度单位,你能把它介绍给大家吗?(学生介绍)

2、1厘米=10毫米:在直尺上数给同桌瞧瞧→课件演示(可选0到刻度1,也可选其它相邻的两个刻度)板书刻度关系式。

3、还可以这样介绍:2厘米=()毫米 50毫米=()厘米()厘米=()毫米

三、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1、用手比划出1毫米,与直尺上的1毫米对照;再与同桌比比,看谁比划得准。

2、找找生活中什么物体的长或宽或厚度大约是1毫米?(预设:1分硬币、电话卡的厚度等)

3、从课本中数出几张,捏紧后的厚度约为1毫米?(先估计,再验证)

4、测量生活中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单位?(预设:降雨量、自动铅笔的笔芯等)

5、用手势表示出1毫米、5毫米、10毫米、100毫米的长度。

四、小结

1、你学到了什么?

2、再次测量,准确读出我们数学书的厚度,以及长度和宽度。(不同的记录方法)

3、课外延伸:毫米的英文写法——mm

在河南郑州被发现的世界上最小的书,长约25毫米,宽约19毫米,厚9毫米。(请用手比划,可以借数学书的一角进行比较)

五、练习巩固:

书P3:“做一做”。

书P5:1、2。

六、作业:《课堂作业本》P1~2。

板书设计:

长 宽 厚

估计值:

测量值: 1厘米=10毫米

回家作业:找找生活中更多的用毫米作单位的物品,记录下来。

调查今年七月份杭州地区的`降水量是()毫米。

教学后记:

[2]分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经历测量、计量的过程中感受分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明确1分米=10厘米,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2、操作中会用分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3、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简单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初步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学生每人直尺一把

《【精选】科学教案集合10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